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0:06:56
孟子称尧、舜,荀子则法后王。
门户不同,师传各异,未睹大亨之书,故与之暗合而不知也。孔子是反对非礼僭政的,因而他不愿意在卫出公手下为官,不久后就离开了卫国。
既然儒家六经总以礼为本,那么作为六经之一的《春秋》也肯定以礼作为根本主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1]由此可见,孔子一贯强调正名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而《春秋》则是非常集中、全面地体现了这一正名思想。《春秋》全书都是在借记述历史事件表达作者的礼义思想,通过记述许多或合礼或非礼的事件,并通过微言的方式表明作者谴责违礼行径和褒奖守礼行为的立场观点,其主旨就在于高扬礼的精神或价值观念,以挽救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带来的社会混乱局面。应该说,从史官被设置之日起,他们就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责。
[8]这是说六经之道皆以礼、乐为指归,修身治国都离不开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春秋》一书的基本精神就是正名分、尊王室、诛乱臣贼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原则和伦理精神。《周易》象数学则形上与形下兼顾、象与器并重,着意于探索其中的关联性、变动性,既进行哲学层面的建构,又兼具实践层面的指导性和包容性。
综上可知,易学象数学构成了中国象数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建立了象数哲学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002版。庞大的知识体系、特殊的话语理论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构成了中国特色的象数易学学术体系,在中国象数哲学和文化思想中独树一帜。所以,该书虽以传统象数易学为研究对象,但其话语模式和思考框架与传统经学大不相同,注重在当下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易学作出新的理解与解释,赋予易学全新的内涵,回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使易学由传统指向现实,从现实走向未来(《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6页)。
魏晋隋唐时期象数学式微,但王弼以老庄注《易》,使得《老》《易》中的象数思维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互生互融,象数哲学的思维品格得以强化。(《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8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忠军教授投身易学研究,筚路蓝缕,孜孜不倦,贡献诸多高质量论著,以其精深研究、精审之思完成了对传统易学的现代理解,特别是在《周易》象数学方面有缜密的理论思考、贯通的历史书写、契合的研究方法和中正的治学旨趣。
可见,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象数学和象数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塑造了象数哲学的历史特征和理论品格。宋元图书易学兴盛,意味着象数哲学的形式获得创新,内容得以拓展。一些新的易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标志着易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参见《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7-11页)这六个阶段跨越千年,几乎与整个象数学、象数哲学发展同步,对此《周易象数学史》给出若干提示:《周易》经传成书继承了三易传统,标志着象数思想形成,是先秦象数哲学内容奠基、思维提升和方法应用的重要阶段。
象数观念起源很早,林忠军教授认为,象数易学产生于神学十分盛行的《易》前时代,与卜筮之法相联系。易学象数学及其哲学思维表述的独特之处在于象数符号系统,象数符号及由这些符号构成的图式,是一种自然哲学,更是古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建构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宇宙图式(《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21页)。首先,学术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独特性,林忠军教授深刻认识到象数易学有着独特的发展进程和特殊规律,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义理易学的特点和风格(《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5页)。《周易象数学史》从通史视角,叙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象数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哲学思想形态,表明了易学象数学是中国象数哲学原创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特色。
林忠军教授指出:易学史研究则是将研究者自身置于易学历史境遇之中,凭借传世的和出土易学文献,运用历史、哲学及易学等方法,对于易学发展做出客观的描述与诠释,力求恢复和再现易学发展的原貌,然后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解释,并就易学学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当代人文学者的重要任务是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7页)再次,树立严谨的学风,做扎扎实实的学问(《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8页)。林忠军教授指出,以注经言之,象数易以‘观象系辞为据,注重象数作用,专以象数注《易》辞,揭示《易》辞出自象数……尤其偏于阐发《易》辞社会人生之理,以理论形态言之,象数易多与古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即吸收了天文学、历法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建立了具有实证意义的偏于天道的易学体系,以思维言之,象数易注重以字句训诂与象数方法注经,或建立占验天人之学,故思维具体而直观(《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6页)。
易学是专门之学,文献充栋,内容庞杂,林忠军教授多次强调当今象数易学研究要从基础入手,梳理辨证旧说,揭证《易》辞之义,重提训诂之法,倡导朴实之风。【7】据此可知,《周易》象数学是源自上古的象数思维的具体应用、理论发展和独特表现,是极具哲学思维、理论思辨和原发创生性的哲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3】就中国哲学而言,其合法性危机或问题一度成为诸多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象数易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赋予象数哲学主体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1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001版。
《周易象数学史》回应时代之需,在古今会通、中西交融、新易学话语下推陈出新,成为易学象数学研究的范式,对于推进中国象数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文化建构具有典范意义,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有一定意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这意味着它赋予中国象数哲学以主体性,对中华文化、古代科技、民众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需要继续借鉴外国哲学以丰富自身,一方面也应从传统义理与象数之学中吸取经验,阐解哲学义理的同时挖掘象数哲学,并将哲学象数学纳入思考之域。
魏晋隋唐时期象数易学衰微。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5. 西沉《论数与数思维--以中医学为例》,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53页。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方法的运用是一位学者治学成熟的表现,而是否具备方法论自觉则体现了该学者的学力与学识。明清时期象数易学复古。《周易》并非早期象数理论唯一的发端之作,却以理论成熟见长,成为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医学、科技、术数中象数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学图书之学,是由象与数符号构成的内涵深奥学理的图式。象数易学发展与整个易学发展进程是一致的,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过程。
若不了解易学象数,则无法理解与《周易》象数密切相关的古代哲学、伦理、科技、宗教、民俗等中华文化内容,也就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5】《周易象数学史》一书是林忠军教授返本开新、多元会通之作,体现其易学和哲学研究的方法自觉,为中国象数哲学构建提供了具体经验。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7.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91页。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1】。林忠军教授对《周易》中象数和象数等概念的表述极为精审,他认为,象是就卦而言的,指《周易》卦爻符号及其所象征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卦爻符号所象征的万物之象称为物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路是观象系辞,即《周易》文辞的重要功能是本于卦爻象来表达一定的物象并阐明事理。
易学之象数本于《周易》文本赖以形成的阴阳卦爻符号和与大衍筮法相关的蓍数,是一种异于数术之学的解《易》方法。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13】。
数思维具备定量性、严密性、逻辑性、运动整体性、以时统空性、机械性、形而上性及经验性、神秘性等八个特征。任何传统学术研究都不以复制和再现历史为最终目的,象数易学的历史还原也绝非象数易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坚持传统易学、经史之学和四部之学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西方哲学解释学、符号学等理论,客观描述象数易学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创造性理解和诠释。虞翻的之正说、旁通说揭示的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的相通和转化。
发表评论
留言: